導師諮詢表
為必需填寫欄目
姓名 *:
聯絡電郵 *:
聯絡電話 *:
學校名稱 :
我的查詢:
告訴孩子: 不會讀書, 閱讀量再大也救不了你

導語 

“好讀書不求甚解”,是很多懶惰的讀書人在為自己找的榜樣和藉口。當你哪天想要“輸出”的時候,基本想不起來了……即便是退一萬步來說,你不需要進行任何形式的輸出。為一本書1%的內容搭進去好幾個小時甚至很多天的時間也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浪費。 

讀書時到底有沒有必要做筆記?答案是100%肯定的。一個檢驗閱讀成果的真理是:輸出是檢驗輸入的最好標準。而記筆記,就是將閱讀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將零散整合為系統的,最基本的輸出形式。 

一定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大量的閱讀是我們發現自身“認知黑洞”和知識短板的不二法門,讓知識在腦中以網狀而不是點狀的存在,是提高我們理解力,聯想力的好方法。 

作者:陶瓷兔子,簡書籤約作者。微信公號“陶瓷兔子的小木屋(taocituzi77)” &微博“陶瓷兔子愛麗絲”。


常常在收到一些讀者有關讀書的提問,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不知從何下手黨】代表問題:“多看書到底有沒有用啊?”以及“我不知道要怎麼選書,你給我推荐一個書單吧”。 

【迷茫糾結黨】代表問題:“我想提高理財能力,是不是應該集中精力去研究一些商業領域的書”以及“看過就忘怎麼辦?” 

【多而無用黨】代表問題:“我大概每天的閱讀量是十萬字吧,可是並感受不到明顯的提高怎麼辦?”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讀書的問題,分享一些大師的閱讀方法給各位小伙伴,在進入方法論之前,我們需要澄清以下誤區以正三觀。 

一、讀書的3大誤區 

誤區1——買都買了,還是讀完吧 

挑書的時候被琳瑯滿目的封皮閃花了眼,買回來之後翻了幾頁覺得內容並算不上好,但是考慮到已經投入的金錢和時間,告訴自己“買都買了,還是讀完吧”,然後再搭進去好幾個小時,乃至好多天,去證實自己一開始的觀點——這並不是一本值得讀的書。 

我們對沉沒成本的過度珍惜,很多時候都導致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被投入進浪費。想擠出更多的時間,就要及時止損。 

對於既無趣又無料的書,第一時間放棄它,才會給你留出更多時間接觸更好的內容。不要害怕浪費時間,時間就是在你糾結的那一刻開始被浪費的。 

誤區2——讀書不需要刻意去記,留個差不多的印象就行了 

“好讀書不求甚解”,是很多懶惰的讀書人在為自己找的榜樣和藉口。 

反正記住一本書1%的精髓就行了,其他的就當過眼煙雲也罷,留個印象,萬一哪天想起來了呢? 

理想中的“哪天”並不會常常出現,而我們分配給一本書的記憶,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淡漠。奧野宣之就曾寫過,“人類是健忘的生物,連昨天吃過的飯都需要認真回憶才能想起來,遑論一本書的精髓呢。” 

這樣讀書的弊端一時半會兒不會顯現,直到當你想要“輸出”,將一本書的內容講給別人聽或者將作者的某個觀點引用在文章中,立刻大寫的懵圈:“這本書好像是講時間管理的吧,還是講自製力的呢?”以及“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原話想不起來了...”。 

然後在返工閱讀和搜索驗證的過程中,搭進去更多的時間... 

即便是退一萬步來說,你不需要進行任何形式的輸出。為一本書1%的內容搭進去好幾個小時甚至很多天的時間也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浪費。 

誤區3——想要提高專業水平的話,只讀專業書就足夠了 

“我今後想做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只要讀心理學的這些著作就可以了?” 

答案是大寫的NO。 

任何一個領域挖到足夠深,都一定會與其他的學科產生邏輯上的關聯,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歷史上成就斐然的學者通常都是集大成者而不是只精通某一個話題。 

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應當是T型發展,縱深代表專業水平,橫向代表知識面的廣度。就如同一個完全不懂哲學和社會學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一個完全忽視經濟學理論的人也很難成為一個很好的管理者。 

理清了上述的誤區之後,一起來看看有關讀書這點事,大師們都是怎麼說: 

二、如何把握閱讀的速度 

有關閱讀速度的把握,莫提默在其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出了一條簡單粗暴的原則: 

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慢到不值得,意味著我們為一本八分的書投入了12分的精力和時間,智識上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長進。 

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則意味著單純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原本應該被掌握的重點,導致“看了跟沒看一樣”,除了書名說不出任何所以然。 

在這個大原則下,莫提默將閱讀劃分為以下四個層級: 

這四個層次,是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閱讀模式。顯而易見,在不同層次上花費的時間不可同日而語,速度也不盡一致。基礎階段的閱讀只求“讀完”,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要求“了解”,而主題閱讀已經上升成為“理解並且內化”的階段。讀者需要根據自己閱讀階段的不同,選擇書目的不同,閱讀目的的不同及時調整自己的速度。


三、如何選書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者大人請注意,這本書跟上面的不是同一本)中,為解決我們選書時候的糾結提出了以下四點簡潔的建議:

第一步

確認自己為什麼要買,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或者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困惑。對一個四級考試迫在眉睫的學生來講,一本仿真試卷比起牛津高階詞典,顯然前者才是正確的選擇。思考為什麼要買的過程實則是確認閱讀需求的反思。

第二步

確認購買類型,如果你想要了解心理學入門,買回來一堆《三十天教你XXX》顯然是非常糟糕的決定,確認購買類型有助於我們在琳瑯滿目的封皮及導購員巧舌如簧的安利中堅持自己的選擇。

第三步

了解大致內容,百度,豆瓣讀書,芝士讀書等等APP,都有助於我們在入手一本書之前,先通過他人的評價和內容簡介做出初步的了解。當然,刷分黨無處不在,千萬不要只是因為某本書的評分很高就認定其內容很好,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看看目錄或是簡介,還可以先用電子版進行部分試讀。

第四步

買書的時候最好隨身攜帶書單,即,包含了書目,作者,出版社等等信息的指名購買。可以避免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消費,也可以不斷的在各種選項的誘惑中提醒自己最初購書的目的。


四、如何記筆記 

讀書時到底有沒有必要做筆記?答案是100%肯定的。 

一個檢驗閱讀成果的真理是:輸出是檢驗輸入的最好標準。而記筆記,就是將閱讀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將零散整合為系統的,最基本的輸出形式。 

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及閱讀書目的特點做出最有效的筆記,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A. 隨筆記 ---閱讀時忽然靈光一閃的想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詞彙,激發思想的火花等等。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和一支筆就以足夠。電子閱讀中,絕大多數的閱讀軟件和閱讀器都提供及時畫線和添加備註的功能,輔助以一些筆記類的軟件,則會讓隨手記事半功倍。 

B.結構型筆記 ----記錄一本書的框架,作者的主要論點和論證方法。百度腦圖,XMIND, MIND MAPPER等思維導圖工具可以讓我們很輕鬆的完成結構型的記錄,並對作者觀點的闡述,輔證結構進行梳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C.摘抄型筆記 ----一個精妙的比喻,一句從未聽過的詩句,一段優美的翻譯。都可以被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的另一個建議是:不要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東西抄下來,因為這可能會讓我們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到無用的內容上。先把筆記整理到電腦上,然後通過反复的閱讀和篩選確定值得動筆記錄的內容,再將其抄到筆記本上。 

一定要動筆 ​​,一定要動筆 ​​,一定要動筆 ​​。重要的事說三遍,好記性比不過一個爛筆頭。 

D.啟髮型筆記 ----自己的想法,理解,困惑,以及對作者觀點的讚同/反對。啟發性筆記就是我們對一本書最深刻的理解,它可以被當作書評的雛形。當然,你也可以採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蔥鮪筆記法”,將摘抄和靈感記錄在一起,以便後面看到的時候可以很快想起當時的想法。


五、如何保持有效的閱讀

首先,一定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大量的閱讀是我們發現自身“認知黑洞”和知識短板的不二法門,讓知識在腦中以網狀而不是點狀的存在,是提高我們理解力,聯想力的好方法,或許這一本書裡的內容你完全懂得,那再加上十本呢?再加上一百本呢?

其次,一定要做好記錄,推薦但不僅限的筆記框架如下:


最後,請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最終成為什麼人,是因為我們反复做的事,而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借用《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的一段話來結尾吧。

沿逆行的滾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進,如果速度不夠快,結果還是停在原地。紅皇后效應就是指這個現象。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速度與周邊環境變化一致,就只能是在原地踏步,無論如何都無法向前邁進。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用全力奔跑;要想去別的地方,就要用比現在至少快兩倍的速度奔跑,要想離開相差無幾的競爭環境,僅僅不停歇地奔跑是不夠的,還需要付出兩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夠實現。

 
分享到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