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臨川文化架起中外友誼橋樑
臨川文化,華夏奇葩。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接即將到來的湯顯祖逝世 400 週年紀念活動,傳承臨川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學習,促進中外、撫廣兩地青年之間的友誼,進一步推廣和宣傳我市“文化”、“教育”名片, 2016 年 7 月 6 ,由市青志協、臨川二中、志願行者主辦,臨川二中團委、學生會、青志協和找書蟲微公益承辦的“ 2016 年撫州、廣州兩地青年文化交流活動”正式開啟。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柬埔寨和中國台灣、香港、廣州、撫州等 20 多名海內外國際義工和志願者們相聚臨川二中,在為期 10 天的時間裡,近距離、親身感受臨川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主辦和承辦方特邀請了知名手工剪紙老師宋國仁、市青年書法家吳樂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州採茶戲”代表性傳承人湯紹雲、市青年篆刻家李永忠、茶道師胡中軒、木雕藝人洪美南、香道師鄭洁、糖畫藝人田水泉等導師陣容,講授了剪紙、書法、採茶戲、篆刻、茶道、木雕、香道、糖畫等非遺文化課程,讓海內外義工和志願者們享受了精妙的撫州“文化大宴”。
紙藝春天
7 月6 日上午,在臨川二中社團活動室,從事剪紙事業二十七年的宋國仁老師正在教授剪紙。上課前,宋老師進行了作品展示。採用陰刻陽刻技法的雙青花瓷,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的京劇臉譜,還有動情入深的牡丹亭:透過剪刀刻畫,我們可以感受到貧寒書生柳夢梅和杜麗娘的美麗愛情。每個作品都栩栩如生,當國際義工和志願者們看到這些作品時驚嘆不已,整個活動室就像走入了藝術的殿堂。
剪紙用途也很廣泛,不但可以張貼,擺襯,刺繡底案,還可以印染。剪紙的方法有三種:折疊,陰陽刻和刺孔。宋老師讓大家先從“刻”紙開始體驗,“刻”即是用專門的刻刀,借助模型來達到了“刻”紙的效果,國際義工、志願者們實踐了從“摺紙”到“剪紙”的全過程。先將紙用固定的方法折成小三角,再利用剪刀將畫外小三角的圖案剪下,打開後便是美麗的剪紙圖案了。
剪紙以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
澄懷品茗7 月 7 日上午,期待已久的茶道活動開始了。茶藝師胡中軒優雅的著裝,始終面帶微笑地授課,給國際義工、志願者們賓至如歸的感覺,也彰顯了茶道文化的魅力——修身養性。 開課前,一曲旋律優美的古琴曲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國際義工、志願者們紛紛靜心聆聽,課程開始,胡老師先讓大家品嚐了橘普茶,表示歡迎遠道而來的賓客。接著,胡老師教大家動手泡茶,第一款是紅茶,其茶具有特殊的松香,喝一小口,唇齒留香。泡茶也是十分講究的藝術,浸泡時間、水溫、水量等都需要恰到好處,所以茶文化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是一門生活藝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意思的一種和美儀式。第二款茶是有名的武夷岩茶,是閩北烏龍茶的一種,又有美稱“岩骨花香”,聞起來有一種特殊的花果香,喝上一口,也是回味無窮,妙哉!
最後,胡老師為大家傾情彈奏了古琴,一首《普安奏》,一邊飲茶,耳邊迴盪著悅耳動聽、寧靜悠揚的琴音,此時,任他塵世喧囂,我們心如止水,心無雜念,離開之際,滿載而歸。
熱心可愛的柬埔寨同學對茶道文化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他問胡老師:“中國古人更喜歡喝哪類茶?”他的問題也道出了我心中的疑惑。“綠茶。”胡老師答道,並講述了一些唐宋時期關於綠茶的有趣故事,我們聽得津津有味。
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一定,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喝茶既能靜心、靜神,又能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
木刻人生 7 月 7 日下午,手工木雕在上頓渡鎮公園路洪美南師傅木雕店中火熱進行。洪美南師傅做木雕這行已經將近 50 年了, 65 歲了依然神采飛揚,容光煥發。
木雕店是租賃的兩層小樓, 剛進屋,洪師傅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作品,有《九龍壁》的雄壯威猛,有《天女散花》的綺麗秀美,也有《八仙過海》的神奇雋永。這些精美作品不僅顯示了洪師傅的堅實匠功,也讓我們認識到傳統藝術魅力。當國際義工、志願者們看到這些木雕作品時,都表現的很驚訝。“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這種作品,很厲害!”
洪師傅將最基本的木刻刀的操作方法告訴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再強調了刻刀的“角”,就是刻刀的一個邊角,他說只要將這個“角”掌握好了,便找到了雕刻的法門。可愛的洪師傅操著撫州腔的普通話說:“我們要將刻刀 的'角'利用好了,讓它可以自由移動,轉彎,便可以在木板上行動自如。”然後,他就給我們演示了一遍。嫻熟的刀功,厚實的力道,無一不讓在場的國際義工、志願者們嘆服。
之後洪師傅他讓每個人都試一試。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很困難,但是洪師傅很耐心地手把手教大家,於是大家都有了上手的感覺。“這個很難,但是很有趣,我第一次做這個。”柬埔寨的 Norm Kanhrith 說。後來,在 Julie (美國)的提議下,我們每個人雕刻一個字母,組成 RAISING PEACE 的標語,為世界和平吹響我們的號角。雖然我們是初學者,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用刻刀耐心地將自己的字母完成。刻刀入木,銘刻於心,世界和平。
墨韻飄香美好的清晨,徐徐的清風中帶著一股墨香,久久迴盪。7 月 8 日上午,國際義工和志願者們來到了市圖書館,和青年書法家吳樂新慢慢體會、領悟書法的唯美意境。
吳老師講述了書法的發展史,演示了正確的執筆方法“五字執筆法”,書寫的前提便是握筆要直,就如'筆直'這個詞語所說。看到姿勢不規範的,吳老師耐心指正,看到有困難的便俯身執筆,為其解惑。吳老師強調,書法要注意變化,包括不同筆劃的變化以及同一個筆劃粗細,方向的變化。沒有變化,書法就會單調,而失去了其特有的藝術性,就像捺,要先重,再輕,再重,最後提筆,一波三折,完美的體現了書法的精髓。
國際義工和志願者們凝神靜氣,提筆直書,將內心的情感通過漢字表現得淋漓盡致。來自 Eri (澳大利亞)覺得中國的書法與日本的書道有相似之處,書法將一個個漢字變成了美妙的藝術品。
一紙宣,墨汁香,此時,墨韻飄香。
演繹方寸7 月 9 日上午,國際義工和志願者們來到文昌里,開始了一天的篆刻之旅。
篆刻藝人李永忠精通篆刻藝術,全憑一雙巧手在方寸間創造了氣象萬千。李永忠說:“篆刻最早源於殷商時期,大部分的士大夫階層都會有一個代表自己身份的印章。”所以,從殷商時期開始,直至秦漢時期篆體的出現,才有了大致成型的篆刻。
篆刻最基本的是文字的協調,即篆法和章法,在這個基礎上,運用刀法就可以表達自我。刀法,分為兩種:衝刀和切刀。衝刀刻出來的線條流暢,出刀速度要快;切刀力道較重,鏗鏘有力。在李永忠指導下,志願者們開始自己動手嘗試。首先要磨平印面, 新購的印石一般印面都不平整且周邊塗有一層蠟,因此需要把所刻印 面的蠟層磨去。五指執石,用力均勻,要有規律的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每磨轉幾圈要轉動一個方向,將印面在砂紙上徐徐磨來,砂紙印平鋪在玻璃板上。如印面較粗糙,可先用粗砂磨平,後用細沙磨平。
一方印章石否美觀,設計印稿非常重要。設計是篆刻的一個重要環節,猶如描繪建築藍圖。印稿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篆刻的成敗。故打稿前應反复琢磨文字的分行佈局,文字的統一協調等,多打幾個印稿,多思考,從中選出一個印文和內容貼切恰當的一方印稿來。
中國的傳統藝術,贏得了大家的喜愛。“篆刻很美,但掌握印章的章法、字的結構以及刀法運用等基本規律,不是朝夕可成。” Mayuka (日本)說。在學會最基本的刀法後,李永忠給每個人都寫好了相應的字,志願者紛紛樂此不疲地開始了自己的“刀尖戰鬥”。李永忠說:“篆刻主要是線條的表現,線條美了,刻出來就是一件藝術品了。”經過精心雕琢,“作品”便一件件出來了。
篆刻主要用的是質地較軟的壽山石、青田石等傳統用料。近些年,更多的人鍾愛玉石、黃蠟石、水晶、瑪瑙等硬質地的石料。
拂袖而歌7 月 10 日上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撫州採茶戲承人湯紹雲來到臨川二中,與國際義工、志願者們分享採茶戲的採茶戲獨有魅力。
湯紹雲是湯顯祖的第十八代後裔,學習採茶戲數十載,一襲粉色長裙,一抹溫暖的微笑,挺拔的身姿,氣質優雅。湯紹雲介紹了撫州採茶戲的發展史,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表演了《牡丹亭 -- 遊園》片段。
湯紹雲身姿優美,敏捷凌厲,一轉身,一回頭,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小步輕移,裙裾飛舞,她的戲姿表現出深閨小姐的嬌羞,看到滿園牡丹的驚喜,贏得滿堂喝彩!
接下來,湯紹雲教志願者採茶戲的基本步法和手法,每人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小生”、“小姐”、“丫鬟”,各自學習自己的步法。
學習採茶戲時“小姐”的動作幅度小,手勢變化多樣,腳步要小,不能超過半步,並且走路時兩手握小拳,拇指搭在食指和中指上,無名指和小指微彎,這樣才能體現出大家閨秀的文靜。“丫鬟”的動作幅度則要大,步法基本都是以大步向前,蹦蹦跳跳為主,用自己的活潑反襯出小姐的嫻靜。而“小生”體現的則是大氣,四指併攏,拇指與四指垂直,氣沉丹田,昂首闊步,以丁字步的步法在舞台上折線前進。
在湯紹雲的教導下,現實中的千里萬里在三尺舞台通過國際義工和志願者們的步法表現出來。
一個多小時的練習之後,志願者穿上戲服,三人一組,在舞台上表演牡丹亭中杜麗娘與柳孟梅的愛情故事。“小姐”帶著“丫鬟”踱步上台,“小姐”亭亭玉立,“公子”風度翩翩,兩人相遇園中,一見鍾情,水袖翻飛,情意綿綿,最後“公子”與“小姐”相擁下台。志願者的動作雖然生澀,但都沉醉自己的角色。
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動作,做起來卻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重複之後,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舞台上的精彩。“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為堅持傳承臨川文化的湯紹雲致敬!
湯紹雲,杜麗娘的化身,美的創造者。
一炷清香7 月 11 日上午,在輕柔舒緩的古樂中,一爐沈檀,一炷清香,香道師鄭宇敏帶領志願者過了一把古人的香道慢生活。香道是一種審美活動,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它可以凝神養息,舒緩情緒,排解壓力。早在唐朝,香道成為達官顯貴的身份象徵,例如元稹的香球。香道的用料有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等。常見香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線香、盤香和香粉。
介紹完香道的基本知識後,鄭宇敏展示了常用的香道器具――臥香爐,臥香爐用於橫向點燃線香。接著,鄭宇敏教志願者動手打香篆。製香過程是一種藝術,心手合一,壓香灰,打香篆,學香藝,於製香、點香、聞香、賞香中,摒棄雜念,定氣凝神。久之,就會相由心生,越漸變美。首先,需要用香炷理灰。兩根香炷並駕齊驅,順時針轉動,將香灰翻新,然後用香壓將之壓平,動作要輕而慢,才能將香灰壓得平整殷實。整理好香爐後,將香模垂直放入香爐,用香勺取足量香粉後,用香鏟將香粉鏟入模具的凹槽中,並用香勺壓實,以確保香粉成型後緊緻美觀。盤香制好後,就可以開始點香了。燒香時間與空氣流速和香料多少有關,一般香味程度與空氣流速相關,流速越快,燒得越快,香味也越濃,香料的多少也與香味的持續時間有關。在鄭宇敏的悉心指導下,國際義工、志願者們完成了自己的“藝術品”,一時間,香霧繚繞,宛若人間仙境。
來自日本的田代惠莉說:“第一次接觸香道文化,它讓我從鼻子開始,深入內心直至靈魂都感覺到輕鬆愉悅。”
如若再能效之以蘭亭的雅集,焚香,賞玉,插花,掛畫,煮以香茗,撫以瑤琴。在這種久違的儀式中,追慕前賢,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讓物慾橫流的身心 ,讓舒緩疲憊的靈魂,融於美妙無比的清淨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好,得到心靈的淨化和情感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