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諮詢表
為必需填寫欄目
姓名 *:
聯絡電郵 *:
聯絡電話 *:
學校名稱 :
我的查詢:
周凡夫 - 《九千年的邂逅》 樂器與音樂發展的長河

《九千年的邂逅》

 

樂器與音樂發展的長河

周凡夫

  

這場音樂會以「九千年的邂逅」為題,當然是指劉正國演奏所用的骨龠(二孔、六孔,及七孔)、雙;吳巍演奏的笙,還有土耳其傳統樂隊小組古斯.愛簡拿樂團所用的樂器:納伊笛、土耳其拉弦琴卡農琴彈撥爾烏德琴、拉弦彈撥爾等,雖然並非全都具有 9,000 年的歷史,但都是古老的樂器。

人類社會的樂器和音樂一樣,起源於何時,已難查考,難有精確答案;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音樂源起傳說,往往都可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年代,在人類還沒有形成語言時,應已懂得利用聲音高低、强弱等來傳情達意,加上大自然的聲音,便出現最原始的音樂雛形;及後敲打石器、木器表達不同感情,便出現原始樂器雛形。

 

古今樂器同場對照

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公元前 2,550 年是黃帝的年代,再向前推是傳說時代;而西亞古文明孕育於兩河流域時則是公元前4,500 年,出土古樂器的歷史能證實可遠至 8、9,000 年,可以見得音樂和樂器的出現遠早於人類的文明誕生。不過,這些古老樂器最早的「原型」亦一如這些樂器當年所奏樂曲,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難以準確復現了。

其實,音樂和樂器的發展,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一個不斷改良演化的歷史過程,不同的是,歐洲社會和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有著很不一樣的軌跡,音樂和樂器的發展依附著社會的歷史變化推進,因而各個民族的音樂和樂器形態的形成會有差異。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最為熟悉的西方樂器和中國民族樂器,相信是用於管弦樂團和民族樂隊編制內的樂器了。這些樂隊編制內的樂器,相對於整個樂器世界來說,其實僅佔很少的一部,而且幾乎都是已經過各種各樣的「改良」的「現代樂器」,和在這場音樂會中現身的古樂器對照,便可說是一次古今樂器同場,樂器發展的呈示。

 

      面對兩個「特殊」現象

        就音樂歷史的研究,無論是音樂還是樂器的發展,其軌跡都是一條從簡至繁的長河。這條由簡至繁的軌跡,歐洲近數百年來的「古典音樂」就更為明顯。這種由簡至繁的現象,源自音樂作為人類生活的「文化產物」,亦必然會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複雜化而變得複雜,對音樂和樂器的表達力要求亦不斷提升,由簡至繁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自然不過的事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將古樂器「活化」搬上現代的音樂舞台,便要面對兩個「特殊」現象,首先是古老樂器的表現力、表現效果相對都會較簡單;其次是當年演奏的應是較簡單的音樂,這些音樂現在當然亦難以翻找得到了。為此,在這場音樂會中,除了改編的樂曲,便全是特別委約現今的作曲家創作的全新作品,世界首演的新作。

這兩個「特殊」現象不一定是古老樂器「活化」的局限,但卻是欣賞這些為古樂器「活化」來度身裁製的樂曲時要知道的事。這些樂曲能否打動現代觀眾?能否引發大家共鳴?那可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挑戰了。

 

了解發聲了解特性

        作為觀眾,要欣賞這些古樂器的演奏,多點了解一下這些古樂器的背景特色會有幫助,特別是對古樂器的發聲方法能多了解,便更易了解其特性了。

不過,現時西方管弦樂團都以製作樂器的材料來分為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四種。而中國樂器,傳統上有所謂「八音」分類法,也是按照中國樂器所用的八種不同材料來分門別類,計分為金(如鐘)、石(如磬、編鐘)、絲(琴、瑟)、竹(如簫、笛)、匏(如竽、笙樂器以蔬類植物匏瓜為座)、土(如塤、缶)、革(如雷鼓)、木(如柷、敔等敲擊樂器)。至於中國民族樂團編制內的樂器,則是採用演奏的方法來分類,分為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簡稱為吹、彈、拉、打四大類。這些分類法都與樂器的發聲法無關,而且同樣面臨不夠科學的挑戰。

現時較科學的,應用在學術上的樂器類法是以樂器的根本發聲方法來分門別類。這是奧地利著名音樂學家Erich M. von Hornbostel1877-1935),和德裔美國音樂學家 Curt Sachs1881-1959)於 1914 年發表的論文《樂器分類》(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中所建議,按樂器發聲原理分為四大類:體鳴樂器(Idiophones)、膜鳴樂器(Membranophones)、弦鳴樂器(Chordophones),和氣鳴樂器(Aerophones)。這種分類法可用於世界各地各種不同的民族的樂器,作為分類研究的準則。在學術上這種分類法也就以該兩位音樂學者的姓氏來命名,稱為「Hornbostel-Sachs」分類法了。

    欣賞這場音樂會「活化」的古樂器的演奏,大家大可在欣賞過程中,看看、聽聽這些古樂器的發聲法是屬於上述四大類型中的哪一類型?從而找出其特性,那就較易會有「九千年的邂逅」了。


 
分享到 推荐到豆瓣